薯蓣

[shǔ yù]
薯蓣科薯蓣属植物
展开5个同名词条
收藏
0有用+1
0
同义词山药(薯蓣科薯蓣属植物薯蓣的俗名)一般指薯蓣(薯蓣科薯蓣属植物)
薯蓣(学名:Dioscorea polystachya Turczaninow)是薯蓣科、薯蓣属藤本植物。茎为长圆柱形,垂直生长;叶在茎下部互生,在中上部有时对生;花序轴呈“之”字状,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;果实为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,有白粉。花期6—9月,果期7—11月。 [9]“薯蓣”之名来源于医药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薯蓣,一名山芋,秦、楚名玉延,郑、越名土薯,齐、赵名山羊。” [10]
薯蓣原产中国山西平遥介休,现分布于中国华北、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区,朝鲜、日本也有分布。 [10]薯蓣适应性强,喜温暖,也能耐寒,是深根性植物,要求环境土层深厚、土质疏松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,以向阳温暖的平原丘陵环境生长更好。 [11]中国薯蓣类植物约有30余种,占世界含有薯蓣皂素植物50%以上。 [12]薯蓣的繁殖方式有珠芽繁殖和块根繁殖。 [13]
薯蓣有一定的营养价值,幼苗可食,可酱、腌渍、炒食、拌凉菜等,食用可增强免疫力,有助于淀粉类食物的消化,并有降血糖、抗氧化等作用。 [14-15]还可以开发成各种饮料、果酱和罐头。薯蓣的藤茎柔软,果实造型别致,挂果期长,可用于墙垣、棚架及篇芭的垂直绿化。其产量较高、用量大、出口稳定,是调整种植结构、发展高效农业有推广价值的理想农作物。 [16]
中文名
薯蓣
拉丁学名
Dioscorea polystachya Turczaninow
别    名
山药怀山药淮山药土薯山薯玉延山芋野薯白山药
木兰纲 [18]
薯蓣目 [18]
命名者及年代
Turczaninow,1837 [7]

名称由来

播报
编辑
“薯蓣”这个名欠淋字来源于医药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薯蓣,一名山芋,秦、楚名玉延,郑、越欢雄删婚名土薯,齐、肯兆纹少赵名山羊。” [10]
异只判去名
署预《山海经》,棕盛白薯蓣、山芋《本经》,诸署、署豫、玉延、修脆《吴普本草》,(《山海腿洒愚经》郭璞旋探去传),山《别录》,王《杂要诀》,薯药《清异录》,怀山药《饮片新参》,蛇芋《浙江中药志》,白苕《四川中药志》,九黄姜、野白薯《湖南药物志》,山板薯《广西中药志》,扇子薯、佛掌薯《药材学》 [17]
释名
广雅》云:王延,署预也。《疏证》云:今之山药也。根大,故谓之,之言储与也。因音近字变而有、署预、薯蓣、署豫、薯药诸名。《山海经》郭注云:今江南单呼为,语有轻重耳。玉延,谓其根肉洁白如玉。《广雅》作王延似误。修脆者,修者长也,其根长而脆也。《本草衍义》云:薯蓣因唐代宗名预,避讳改为薯药;又因宋英宗讳署,改为山药。尽失当日本名。而《广雅疏证》云:此谓药字改于唐,山字改于宋也。案韩愈《送文畅师北游诗》云:'山药煮可掘。'则唐时已呼山药,别国异言古今殊语,不必皆为避讳也。然唐代宗、宋英宗后则薯蓣之名渐隐,而山药名得专行,共情形亦与避讳改名相似。 [17]

形态特征

播报
编辑
藤本植物。 [9]块茎长圆柱形,垂直生长,长可达1米多,断面干时白色。茎通常带紫红色,右旋,无毛。单叶,在茎下部的互生,中部以上的对生,很少3叶轮生;叶片变异大,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,长3-9(-16)厘米,宽2-7(-14)厘米,顶端渐尖,基部深心形、宽心形或近截形,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,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,侧裂片耳状,圆形、近方形至长圆形;幼苗时一般叶片为宽卵形或卵圆形,基部深心形。叶腋内常有珠芽。雌雄异株。
雄花序为穗状花序,长2-8厘米,近直立,2-8个着生于叶腋,偶而呈圆锥状排列;花序轴明显地呈“之”字状曲折;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;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,内轮卵形,较小;雄蕊6。雌花序为穗状花序,1-3个着生于叶腋。蒴果不反折,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,长1.2-2厘米,宽1.5-3厘米,外面有白粉;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,四周有膜质翅。花期6-9月,果期7-11月。 [1] [19]

近种区别

播报
编辑
薯蓣
盾叶薯蓣
穿龙薯蓣
茎通常带紫红色,右旋,无毛。
茎左旋,光滑无毛,有时在分枝或叶柄基部两侧微突起或有刺。
茎左旋,近无毛,长达5米。
叶片变异大,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,长3-9(-16)厘米,宽2-7(-14)厘米,顶端渐尖,基部深心形、宽心形或近截形,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,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,侧裂片耳状,圆形、近方形至长圆形。
叶片厚纸质,三角状卵形、心形或箭形,通常3浅裂至3深裂,中间裂片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,两侧裂片圆耳状或长圆形,两面光滑无毛,表面绿色,常有不规则斑块,干时呈灰褐色。
叶片掌状心形,变化较大,茎基部叶长10~15厘米,宽9~13厘米,边缘作不等大的三角状浅裂、中裂或深裂,顶端叶片小,近于全缘,叶表面黄绿色,有光泽,无毛或有稀疏的白色细柔毛,尤以脉上较密。
花期6-9月,果期7-11月。
花期5-8月,果期9-10月。
花期6-8月,果期8-10月。
薯蓣
盾叶薯蓣
穿龙薯蓣

分布地区

播报
编辑
薯蓣原产中国山西平遥、介休,在中国分布于河南、安徽淮河以南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(中山牛头山)、贵州、云南北部(贡山、德钦和丽江)、四川、甘肃东部和陕西南部(350-1500米)等地。 [1-2],朝鲜、日本也有分布。 [10]

生长环境

播报
编辑
薯蓣适应性强,是短日照、喜温暖作物, [3]薯蓣主要生长于海拔150-1500米的山坡、山谷林下,溪边、路旁的灌丛中或杂草中。 [1]苗期生长最适温度15-20℃。生长盛期最适温度25-28℃,20℃以下生长缓慢。薯蓣是深根性植物,要求环境土层深厚、土质疏松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,但扁形种和块状种在土层较浅、较黏重的土壤中也可生长。以向阳温暖的平原丘陵环境生长更好。 [11]薯蓣耐寒、耐旱,但不耐涝,不宜种在地下水位太浅或过分潮湿的土壤中。砂质土和壤土含水量以18%左右为宜。 [3]
生长环境

繁殖方法

播报
编辑
薯蓣的繁殖方式有珠芽繁殖和块根繁殖。 [13]一般采用芦头繁殖法和零余子育种繁殖法。
薯蓣繁殖
芦头繁殖法:多用块根上端有芽的一节作种,称为芦头。在头年冬季挖采薯蓣时选择颈短、粗壮、无分枝及无病虫害的块根,块根能在地下越冬。块根吸水力弱,切下后不久就要枯萎,喜稍湿润的环境。薯蓣要求地势向阳、背风的沙质土壤和壤土,土壤反应为微酸性至微碱性,土层深厚、肥沃。质地粘重、过沙或碱性强的土壤不宜栽种。 [4]
零余子育种繁殖法:霜降前后,薯蓣地上茎叶将黄萎时,从叶腋间摘下或拾起落地的零余子,晾2-3天后,放在竹篮内,盖好或装入木箱贮藏。贮藏期内应注意鼠害,并需通气。用零余子繁殖需须经1年培育,获得块根作种。 [4]

栽培技术

播报
编辑

整地

薯蓣应实行2-3年轮作。整地除施肥后耕翻外,主要是开挖供块茎向下伸长的疏松沟,一般沟深1米以上,沟宽20-25厘米,沟间距80-100厘米。人工开沟比较费时,一般在冬前进行,开沟后回填土时,注意不要打乱土层顺序。用专门的开沟机功效高,可在播前一个月进行。 [3]

栽植

栽植
一般要求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9-10℃后,即可定植。在中国蜀南及两广地区可在3月定植,四川在3月下旬至4月,华北地区4月中、下旬定植,东北5月上旬定植。定植方法是用锄头开沟8-10厘米,将种薯纵向平放在沟中,以芽嘴为准,均匀铺开,播种密度一般3.75-4.5万株/公顷,株距25-30厘米,行距就是沟间距。播前,在已开沟的正上方,挖深度10厘米左右的播种沟,按株距将种块顺垄平放沟中,种块上端朝同一方向,排好种后,覆土,拍平。 [3]

管理

整枝搭架:薯蓣是攀缘植物,苗高30厘米前,必须搭架,架高1.5-1.7米,架材入土深20-30厘米。常搭成人字架或四角架。种块发芽时,一般可伸出1条主茎,但有时也可伸出2条以上,相应会产生2-3个块茎,相互争夺养分,使每个块茎又细又小,影响优质生产,应在出苗后,立即拔除多余的茎蔓,只留1个粗壮的主茎。有的品种侧枝过多,中后期要适当摘去下部侧枝,以及主茎与侧枝的顶头。零余子大量形成,影响块茎生长,一般可控制在1500-2250千克/公顷。 [3]
施肥:薯蓣需肥量大,每生产1000千克块茎,约需吸收纯氮4.32千克、五氧化二磷1.07千克、氧化钾5.38千克。薯蓣忌氯,不宜用氯化钾,强调重施有机肥。一般高产田基肥每公顷需施45-75立方米腐熟的有机肥、磷酸二铵350-400千克、尿素250-300千克、硫酸钾150千克左右,于整地前,撒施田间,耕翻于25厘米左右的土层中。进入茎叶和块茎的旺盛生长期,要重追1次肥。每公顷施氮、磷、钾复合肥400千克左右,并浇水。
灌水:前期只要表土5厘米以下湿润就不必浇水。一般在苗1米左右浇头水;相隔20天左右,进入枝叶生长盛期,再浇二水,前2次水要浅浇,切忌大水漫灌。二水后1个月左右,进入块茎迅速膨大期,若土壤干旱要大水浇透。秋季,注意排水防涝。 [3]

采收

薯蓣采收
10月下旬至11月,茎叶全部枯萎时,开始收获块茎。块茎贮藏主要是保温防冻,适宜温度为2-4℃,相对湿度80-85%。可堆藏、埋藏或窖藏等。在温暖的中国南方和长江流域,可随收随上市。零余子必须成熟收获。 [3]

主要价值

播报
编辑
食用
薯蓣有一定的营养价值,幼苗可食,可酱、腌渍、炒食、拌凉菜等,食用可增强免疫力,有助于淀粉类食物的消化,并有降血糖、抗氧化等作用。 [2] [14-15]山药是入肺、健脾、补肾的佳品。山药黏糊糊的汁液主要是黏蛋白,能保持血管弹性,还有润肺止咳的功能。山药可与红枣搭配熬粥,或用于煲汤,也可与各种食材清炒。 [5]
药用
薯蓣 [20]
薯蓣块茎为常用中药“怀山药”,根可入药,甘,温、平,无毒。主治伤中,补虚羸,除寒热邪气,补中,益气力,长肌肉,强阴。久服,耳目聪明,轻身不饥延年。本经。主头面游风,头风眼眩,下气,止腰痛,治虚劳羸瘦,充五脏,除烦热。别录。补五劳七伤,去冷风,镇心神,安魂魄,补心气不足,开达心孔多记事。甄权。强筋骨,主泄精健忘。大明。益肾气,健脾胃,止泄痢,化痰涎,润皮毛。时珍。生捣贴肿硬毒,能消散。震亨。 [1] [6]
经济
薯蓣的藤茎柔软,果实造型别致,挂果期长,可用于墙垣、棚架及篇芭的垂直绿化。其产量较高、用量大、出口稳定,是调整种植结构、发展高效农业有推广价值的理想农作物。可以开发成各种饮料、果酱和罐头。 [16]